聊聊犯罪心理那些事,“智能木马”连环杀人案背后的犯罪人格
来源: 作者:符天山 时间:2024-11-14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起连环杀人案件,再做一个犯罪心理解读。

基本案情


29岁的平舆县玉皇庙乡曾庄村村民黄勇,将自己家中的面条机改制成杀人的器械,取名所谓的“智能木马”。之后,他精心策划,自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先后从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以资助上学、外出旅游和介绍工作为诱饵,将受害人骗到自己家中,然后以“智能木马”测试为由,将受害人捆在木马上或先把受害人用酒灌醉,用布条将受害人勒死。直至案发后,黄勇共杀害无辜青少年17人,轻伤1人。

案件审判

2003年12月26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平舆县对“11.12”案件进行公开宣判,核准了黄勇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杀人恶魔黄勇被执行死刑。

PART.2

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犯罪?



1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一般就是这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他们都干了什么,是怎么想的,以及怎么做的;第二个,他们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这种做出残忍行径的人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第三个,就是案件是怎么被侦破的,有没有用上测谎、犯罪心理画像这些比较炫的心理学方面的技术。
我们做一个归纳:犯罪心理的相关元素是潜意识动机,性本能力量,自卑与超越,人格发展与冲突(罪恶感与自我防御机制)。

2

我们来谈谈人格、犯罪性人格、和变态人格。人格的词根来源于希腊语面具一词,有面具就有他里面的部分,就像脸谱。主要是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内在的经验、情感、思想和动机,并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整体精神状态以及自己看待世界的观点。
犯罪性人格,只是性格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最有攻击性的倾向。但每个人的人格里面都有天使和魔鬼的成分。他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攻击性、破坏性,这就是犯罪性人格。
犯罪人格常见的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偏执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还有一种特殊的犯罪人格方式,即变态人格。但是变态人格中的怪癖障碍一般不会从事犯罪,只是某种生理和心理的缺陷。  

PART.3

犯罪人格的形成与犯罪过程。

黄勇的成长环境


家庭环境不稳定: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从而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稳定的人格特征。这种不稳定性可能使他们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缺乏关爱和教育:缺乏关爱和教育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卑、敏感和多疑等不良人格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使他们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的模拟犯罪行为:更多于来源于身边的不良青少年和社会文化中的负面因素。黄勇的内心世界?审判前,记者独家采访了黄勇。
记者:现在最想干什么?
黄勇:我想见父母亲。
记者以一个法官的身份告诉他,你父母今天没有来,不便见你,你知道为什么吗?
黄勇:我理解,他们也是间接受害人,是我害了父母。
记者:你想向没被你勒死的张亮说些什么?
黄勇:让他不要想的太多。
黄勇还告诉记者,今天的结果他早有所料,对死他已无所谓。不知是天气寒冷,还是心里胆怯,黄勇一直把身体缩成一团,和法警有说有笑。
最后,黄勇想喝一碗热稀饭暖暖身子,法警马上满足了他的要求。
黄勇自述: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被父母认可过,特别是没有人鼓励,安慰,关心。经常是孤单的一个人,长大后独自在农村的院子里躺平。黄勇很想要证明自己,但是他又不懂得怎样去证明自己,也许是因为缺少教育,他并不懂得怎样才算是一个优秀的小孩,所以他计划干一件天大的事情,能够让父母关注到自己。
在看守所里,黄勇回顾自己的一生,除了自己所犯下的滔天大罪,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怨恨自己的父母忽略自己,他怨恨父母完全不关注他,也怨恨父母从来不教他任何的道理。他说自己其实是一个很委屈的小孩,在家里,他从来都是被忽视的孩子,在内心深处,他极度渴望自己能够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感受到父母的拥抱,父母的鼓励以及认可。然而这一切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还是会遗憾。他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是被抛弃的。

黄勇犯罪过程


1984年10岁的黄勇看录像时产生了要当杀手的念头。他杀人不是为了谋财害命,只是寻求刺激。以下是黄勇向公安机关供述时的话:“2001年夏,我父母兄弟到平舆养猪,家中就我一人,场所有了(因为在市面上作案很容易暴露),我想寻找一种工具,能使人失去反抗能力,这样我的成功率就更大,因为我的体力有限,只有通过智力的办法使人失去反抗能力。”“如果杀女人显示不出我的英雄气概,因为她们都是弱者,如果选择男青年,年龄又不能太大,因为他们不易上当,只能选择年龄较小的男性,因为他们没有社会经验,容易得手,成功率比较大。”

黄勇是怎么被抓获的?


一天上午,张亮到平舆县城建设路上的新城网吧上网,黄勇就坐在他的左边。张亮对黄勇的印象是“看他也不像是一个很凶的人”。大约11时左右,黄勇捅了张亮一把:“能陪我出去取点钱吗?”张亮下网后,与黄勇一起乘坐公交车到了玉皇庙乡,下车后两人步行一段路到了黄勇的家里。黄勇指着房间里的一个木马对张亮说:“这个很好玩的,如果你躺上去就会发现好玩在什么地方。”听信黄勇的张亮没有多想就躺了上去。
4天之内,黄勇折磨了张亮5次,但都没有杀死张亮。张亮哀求黄勇:“叔叔,你就放了我吧,我会认你做干爹的,以后给你养老。如果我死了,我爸爸妈妈上哪里去找我呀,找不到我他们会很着急的。你想想如果你被人给杀死了,你的爸爸妈妈也会很着急的。”
黄勇放了张亮,张亮虎口逃生。次日早晨,张亮的三爷向张亮询问了事情经过后立即向平舆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报案。稍后,张亮的父亲从驻马店赶回老家。在张亮父子俩带领下,平舆公安局刑警抓获了黄勇。 

PART.4

我们如何开展青少年的犯罪预防?

1

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外出打工的家长要定期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关注儿童的,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遇到生活中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又缺乏父母的帮助,就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走上犯罪的道路,越陷越深。

2

关注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应加强青少年合作意识教育,拓展他们的社会兴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青少年的犯罪率就会显著降低。

3

关注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目标感的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长时间空虚,无聊、无目标、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缺乏,青少年在青春期缺乏正向的引导和情感的关爱,容易在犯罪的道路上报团取暖,去寻找肯定和照顾,获得力量和掌控感。

PART.5

结语


哲学家康德:独处的人,不是上帝便是恶魔。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犯罪动机理论:马斯洛看来,需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斯金纳认为人的心理动力是外界的刺激与强化的结果,尤其是社会性的行为更是在外界刺激、强化下而习得建立起来的。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不仅是强化,而且还包括模仿,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通过对黄勇杀人的犯罪心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杀人犯罪尽管原因多种、情况复杂,有现实冲突、社会环境、心理动机满足等。但是,与其人格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即犯罪人格,而人格的形成与早年的养育环境又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长时间缺乏关爱、缺乏管教、被忽视,甚至造成被虐待的童年创伤,长大后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 聊聊犯罪心理那些事,“智能木马”连环杀人案背后的犯罪人格 返回列表 用人单位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是否一定存在经济补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