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人意外离世,数百万遗产无主,法律如何定分止争?
来源:七方法苑 作者:王年俊 时间:2025-02-06

在繁华的上海,老龄化社会的浪潮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人口结构和家庭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独居生活,他们离世后的遗产归属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认定财产无主案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老年人遗产管理的深入思考,也为我们揭示了《民法典》在处理此类复杂问题时的具体应用。

01

案例简介

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某小区内,一位葛姓独居老人在家中意外猝死。老人自幼患有癫痫,原本与妻子在昆山居住,妻子过世后,他回到上海徐汇区独居。老人未曾生育子女,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也都先于他去世。在没有法定继承人的情况下,依据《民法典》规定,徐汇区民政局作为老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被法院指定为遗产管理人。

老人去世后不久,堂弟夫妇将徐汇区民政局告上法庭,他们称与老人关系从小密切,在老人妻子去世后,承担了探望、送医、照顾的责任,还料理了老人的身后事,认为自己属于对老人抚养较多的人,要求分得老人的全部遗产。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仔细审查了堂弟夫妇提供的证据,并结合在案事实,发现老人夫妇此前一直居住在昆山,堂弟夫妇所说的扶养时间是在老人搬回徐汇之后。最终,法院根据堂弟夫妇对老人的扶养时间、扶养程度等因素,酌情判定他们分得当时查明的遗产中除房屋之外的全部遗产,总计约130万元。拿到这笔遗产后,堂弟夫妇发现老人名下还有一笔300万元的存款,于是另行起诉要求分割这部分遗产。法院审理后认为,前期判决中,堂弟夫妇分得的遗产数额已与他们的照顾程度相适应,因此驳回了他们再次继承这笔遗产的请求。

02

案例分析

1、无人继承的遗产谁来管理?

《民法典》第114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均放弃继承的,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者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这一规定确立了民政部门在特定情形下担任遗产管理人的新职能。《民法典》实施至今,国家层面虽尚未出台关于民政部门履行遗产管理人职责的配套细则,但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民政部门履行遗产管理人职责以及处置无人继承遗产的若干意见》(以下称“若干意见”)。根据《若干意见》,继承开始后,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均放弃继承的,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者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其中被继承人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由村民委员会担任;被继承人为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由民政部门担任。本案即是民政局担任遗产管理人的情形。

2、民政部门担任遗产管理人需要履行哪些职责?

根据《若干意见》,各区民政部门担任遗产管理人,应当履行清理遗产并制作遗产清单,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遗产毁损、灭失,处理被继承人的债权债务,实施与管理遗产有关的其他必要行为等职责。

民政部门担任遗产管理人,如何查询被继承人遗产?根据《若干意见》,各区民政部门履行遗产管理人职责,可以委托上海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依法查询被继承人生前的财产信息,由该中心开展核查并出具报告,作为各区民政部门制作遗产清单的重要参考。

3、无人继承的遗产如何处理?

根据《民法典》中关于法定继承顺序的规定,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且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也均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情况下,遗产应进入特殊处理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则明确此类案件的程序规则。规定申请认定财产无主,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财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法院受理后发布公告,公告期为一年,期满无人认领,判决认定财产无主,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同时,《民法典》第1131条规定“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适当的遗产”,这为本案中堂弟夫妇要求分得遗产提供了一定法律依据,但法院在判决时需综合考量扶养的具体情况。

4、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适当的遗产

在本案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堂弟的扶养行为以及《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法院认为,堂弟虽然不属于法定继承人范畴,但他在老人生前给予了一定的照顾和扶养,应当分得适当的遗产。然而,房产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动产,其归属的确定需要严格遵循法律程序。根据《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在本案中,老人的房产在经过法定程序的公告后,仍无人认领,应当认定为无主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最终,法院判决老人的房产为无主财产,收归国家所有,同时,根据堂弟的扶养情况,酌情分给堂弟适当的遗产。这一判决不仅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也充分考虑了人情事理,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03

结语

这起案件的审结,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独居老人的遗产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确保老人的遗产得到妥善处置,如何保障扶养人的合法权益,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法典》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遗产管理人制度的建立,也为遗产的管理和处置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合理规划自己的遗产,避免类似纠纷的发生。


< 协议住所地法院管辖的确定——以注册地与合同披露地址不一致为例 返回列表 常见执行措施盘点四:报告财产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