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旧改30年回眸②
来源: 作者:廖潇歌 时间:2023-01-17


住房,曾是许多上海人心中的痛。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有数十万户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其中3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不到2.5平方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次次敢为人先改革突破,破解旧改中的难题,推动城市住宅建设。

近五年来,上海旧改按下“快进键”,大批市民告别逼仄旧里,拥抱新生活,城市更新也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2022年7月24日,建国中路两个地块旧改生效。由此,上海旧改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黄浦区,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这也意味着,上海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收官。在上海旧改史上,这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站在这一历史节点,让我们回眸那一幕幕旧改往事——

第一集

↓↓↓

上海旧改30年回眸①

2016年,从“拔葱式”拆迁,到成片阳光征收---平凉西地块

1.jpg

平凉西旧改前的隆仁里

2.jpg

平凉西记忆

2016年10月,平凉西旧改的最后一块基地平凉西块10街坊成功签约。搬离前,老居民自发拍摄了一部纪录片《隆仁记忆》。镜头里,在锣鼓喧天的欢庆人群中,通北路244号一户老居民正在用木板搭成的“滑梯”,从二楼窗户往楼下的大卡车搬运家具,一台用了十多年的白色旧冰箱、一个1981年结婚时买的衣柜、一张睡了30年的床……

杨浦区平凉西块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成片二级旧里。作为上海五大重点旧改地区之一,平凉西旧改走过了从拔葱式的拆迁,到成片阳光征收的十年历程。

2005年,平凉22、23街坊启动拆迁。“当时还是动拆迁,没有旧改的概念。”工作人员回忆,“居民对补偿金额和安置办法的接受度非常低,三个街坊动迁推进了两年多,留下‘尾巴’很多,矛盾也十分突出。”

到了2009年,平凉16、17、18街坊开始实施阳光征收政策。2014年,搁置十年之久的平凉2、3街坊重启旧改。实施阳光征收后,居民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签约得益相同,不再因质疑公平性而患得患失。

2016年,杨浦旧改“决战平凉西”,平凉5个街坊集体启动旧改。当年,杨浦区发布了全市第一个专门针对旧改的“全过程管理”文件,就是在旧改项目的规划、立项、两轮征询、收尾、土地出让、开发建设等全过程环节中,对所有征收要素进行系统化总结。在时间上,通过倒排时间节点来制定工作安排表;在规范上,所有征收事务所执行统一流程,不开口子,一条路径做到底。

得益于“全过程管理”,经历10年旧改的平凉西,最后5个街坊在一年内跑出了旧改“加速度”。


六、2018年,“征而不收,人走房留”,精心修缮历史保护建筑---张园地块

3.jpg

张园生活场景4.jpg

新张园

建造于1882年的张园,是清末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公园,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汇聚了上海开埠以来28种不同建筑风格的石库门里弄住宅,。但随着“72家房客”的入住,张园逐渐走向没落。旧改前,过度使用让张园破败严重,居民居住条件较差,近一半居民还在“拎马桶”。

2018年9月30日,张园启动旧改。静安区采取了“征而不收,人走房留”的保护性征收模式。张园也是上海实施保护性征收改造的首个城市更新项目。2019年1月,张园地块旧改生效。

居民搬走后,静安区对张园启动了保护性改造:地块内几乎全是历保建筑,“一幢一策一方案”地进行修护,尽最大可能保留保存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

按照综合性改造方案,张园将引入商业、创意办公与潮流中心、美术馆、文化演艺中心等文化场馆功能,拓展更多民生、公共服务的新空间。2022年,改造后的张园西区将率先亮相。


七、2018年,距离外滩3公里“洼地”消失---虹镇老街

5.jpg

虹镇老街旧照

6.jpg

虹镇老街新街景

虹镇老街,与外滩直线距离仅3公里,却是一个都市洼地——大片棚户区,逾1.4万户人家、约90万平方米危棚简屋。

它的旧改启动于1996年。当年4月,香港瑞安集团出资5亿美元,与中虹集团合作,改造虹镇老街,建设瑞虹新城。第一块地的动迁很顺利,1997年当年动迁并腾地,瑞虹新城一期顺利开工。

然而,由于虹镇老街年代久远、人员复杂、社会矛盾聚集等,旧改项目启动16年后,成功动迁的面积却刚刚过半。“温吞水”迟迟烧不开,一部分原因是政策的模糊。居民习惯于“既数人头、又数砖头、还添浇头”的动迁观念,动迁户与动迁方总是经历从扯皮到谈判的过程。

2009年5月,在虹镇老街3号地块推行“两次征询、数砖头加套型保底、全公开操作”的阳光旧改新政。在市区政府的支持下,动迁方协同街道、公安等多个部门,用近半年的时间挨家挨户分析情况,反复征求居民意见后制订出详细的操作方案。

在与居民沟通时,工作人员常这样打比方:“只有‘直筒裤’,没有‘喇叭裤’,所有政策一通到底。”该基地还采用第三方介入机制,请律师参与政策制订、宣传,并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监督小组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

     阳光、公开、透明的旧改政策,助力“温吞水”煮沸。而各类外部条件日益成熟,让虹镇老街旧改走上快车道。2018年,122街坊二轮征询当天签约率冲破90%,标志着整个虹镇老街地区的旧改任务全面完成,虹口区“最后的棚户人家”彻底消失。


八、2019年,“市区联动、政企合作”,破解融资难---虹口区17街坊

7.jpg

虹口区17街坊

虹口区17街坊,大多是建于上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的旧式里弄,其中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约5.6万平方米,2019年启动旧改。 

这个街坊,是上海实行“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新模式后,全市首个旧改项目。在虹口区,市地产集团和上海虹房(集团)有限公司、北外滩集团按比例出资,成立虹口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搭建平台资源统筹,负责编制改造实施方案,实现多方共赢。

所谓“市区联手、政企合作”,就是要打破原来的融资难问题,探索一条加快旧改的新路子。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集团介入后,采用市场机制,从多渠道融资进行旧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控制收储成本。

在资金保障的前提下,旧改地块征收不仅速度快,居民们的满意度同时提高。17街坊在选房首日签约比例达到98.81%,创造了虹口区大型旧改地块首日签约率新高。


旧改小常识

"两旧一村"改造:指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和“城中村”。

今年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市长龚正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郑重承诺:全面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8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阳光动迁(征收):指在动迁(征收)过程中将进行“十大公开”,即:公开动迁(征收)补偿方案;公开评估单位及负责人情况;公开评估鉴定机构情况;公开拆迁公司(征收所)及负责人情况;公开市场评估单价;公开安置房源情况和使用情况;公开被拆迁(征收)特殊困难户认定条件和补偿标准以及签约进展情况。此外,拆迁(征收)工作还将全面推进五项制度:公示制度、信访接待制度、举报制度、承诺书制度、监管制度。


“留改拆”:是上海市旧区改造过程中主导思想转变的一项政策。根据上海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7〕86号),要求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要求,突出历史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用城市有机更新理念,稳妥有序,分层分类推进“留改拆”工作。 从“拆改留”到“留改拆”,旨在促进城市更新,加强风貌保护,以保留、保护为主,但同时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改善群众的居住困难问题。

< 新冠“乙类乙管”对涉疫刑事案件有何影响? 返回列表 员工请事假未获批,公司将其辞退却违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