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旧改30年回眸③
来源: 作者:廖潇歌 时间:2023-01-18

住房,曾是许多上海人心中的痛。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有数十万户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其中3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不到2.5平方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次次敢为人先改革突破,破解旧改中的难题,推动城市住宅建设。

近五年来,上海旧改按下“快进键”,大批市民告别逼仄旧里,拥抱新生活,城市更新也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2022年7月24日,建国中路两个地块旧改生效。由此,上海旧改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黄浦区,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这也意味着,上海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收官。在上海旧改史上,这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站在这一历史节点,让我们回眸那一幕幕旧改往事——

↓↓↓

上海旧改30年回眸①    

上海旧改30年回眸②

2019年,“十个工作法”成为群众工作“法宝”---宝兴里地块

1.jpg

旧改前的宝兴里

2.jpg

旧改居民搬家


宝兴里位于黄浦区金陵东路上,是上百年的里弄街区,曾经很漂亮;但随着人口增多,居住环境越来越拥挤,做饭难、洗澡难、晾晒难,各种难……这里的居民,住在最繁华地段,却过着十分局促的生活。

2019年7月,宝兴里1136户居民迎来旧改。仅用了172天,实现了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离,刷新了中心城区旧改成果新纪录。

旧改是天下第一难,宝兴里旧改尤其难。不少居民期望值很高,“人家是黄金地块,我们宝兴里就是钻石地块。那不一样!”

“旧改是好事,好事更要办好。”街道居委干部与征收所工作人员组成征收小组,分块包干,走访一户户居民。谁家是什么居住情况,有什么特殊困难,他们都记下来,再逐个想对策。

2020年1月6日,宝兴里地块旧改生效。上海有关部门总结了宝兴里得以创下旧改新纪录的“十个工作法”:一线工作法、精准排摸法、党员带动法、危中寻机法、平等交流法、循序渐进法、钉钉子法、换位思考法、组合拳法、经常联系法……推广成为推动全市旧改的群众工作法。


十、2021年,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留下“宝贝”,---北外滩昆明路以南地块

3.jpg

居民捐赠的犹太人用过的大皮箱

4.jpg

北外滩昆明路以南地块

2021年6月28日,被称为北外滩“最难”旧改的昆明路以南地块以98.8%的签约率正式生效。而这个旧改地块通过将10个街坊近6000户居民“组团打包”成为虹口区最大的旧改项目,在3个月内集中推进高比例生效,也为北外滩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画上了句号。

在昆明路以南项目旧改征收过程中,虹口区在上海率先成立了“移动型旧改基地党群服务站”,首次让党群服务站跟着旧改基地“跑”。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将法律咨询、信访接待、公益讲座等群众所需的服务送到旧改一线,让旧改工作更贴近民心。

昆明路以南旧改地块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还收获了一批“宝贝”。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当时全世界唯一一个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城市,先后有约两万名犹太人来到上海避难,虹口提篮桥地区更是他们的主要聚居点之一。

昆明路以南地块的很多居民已经搬离,但家里有一些犹太人用过或赠送的家具等物件,现在都拿出来捐赠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看来:“这不仅是保留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的记忆,更是记录那段跨民族的友善故事,展现人类的正义和文明之光。”


十一、2021年,“穷街”终于走进了历史---定海地块

5.jpg

拼盘地块和不远处的杨浦发电厂大烟囱

6.jpg

定海路最后的烟火


20世纪80年代,程乃姗根据自己在杨浦定海地区生活的经历创作了小说《穷街》,并被改编成电视剧。“穷街”,成了定海的代名词。

2007年规模化旧区改造启动前,定海路街道下辖的20个居委会中,有10个是二级旧里及棚户区,有待改造的旧区面积高达29万平方米。

定海一直是杨浦区旧改的“创新试验田”。例如,定海154街坊D块。这是一个仅有47户居民的小基地,当年并未列入旧改计划中。基地虽小,但居民旧改意愿强烈,于是杨浦区让该基地居民通过“三个100%”整体协商方式实施动迁(居民意愿征询同意率达到100%、居民签约率达到100%、居民搬迁交房率达到100%),从启动签约到全部搬迁完毕仅用了57天。

2020年,杨浦最大毛地地块的定海129、130街坊在停滞了15年之后被重新激活,也是得益于一次创新实践。杨浦区创新采取了区政府与开发单位、银行签订旧区改造项目三方合作协议的模式,依靠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筹措项目资金,并按照土地出让合同进行开发建设,未来将建成一处百万平方米建设规模的城市综合体。

定海还有个“七拼盘”旧改。七个街坊,位于由贵阳路、平凉路、杨树浦路、隆昌路围合成的一个大片区内,每个街坊产数不多,若一个个启动旧改,时间线会拉得很长。2021年,杨浦创造性地将七个街坊的零星旧里合并,“组团”启动旧改。短短两个月,7个街坊的居民就携手迎来新生活。

2021年12月19日,定海最后一个旧改地块启动“二次征询”,记者走进搬迁前的定海路。

定海路从凉州路到杨树浦路一段全长188米,商贩林立,黄山人汪理妹开了20年的“老馄饨汤圆店”一天能卖出1000个汤圆,周伟宏夫妻的蟹壳黄店从早上6点就开始排着长队,茶叶店老板在门口炉子上炒菜,海鲜档老板蹲在路牙子上挫冰,还有居民在冬日早晨围坐在炉子边吃起了露天火锅……这是定海路最后的回响。伴随着定海旧改,“穷街”的烟火气也走进了历史。


十二、2022年,“花开梦圆”梦花街区域---蓬莱路地块

7.jpg

俯瞰梦花街片区

8.jpg

建国东路143弄小区内高耸的废弃水塔


2022年6月17日一早,黄浦区蓬莱路地块内,80岁的陶来娣拄着拐杖,站在屋门口,看着两个女儿忙前忙后地帮她收拾家当,满心欢喜……“哪天搬家呀?我们来帮忙。”路过的老邻居看到陶来娣,都会关切地问一句。黄浦区老城厢,涉及10个街坊、4600多个权证的蓬莱路地块旧改,在此前一天生效了。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梦花街区域成了上海疫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蓬莱路旧改地块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梦花街区域。

一个门栋住着十几户人家,每户人家住房面积只有10多平方米;厨房、卫生间共用,不少人家在用“拎马桶”;房屋都有八九十年历史,底子又薄,政府再修依旧破败不堪……居住密度高,房屋破旧、门户相连、厨卫合用,让疫情在梦花街区域迅速传播,一“阳”就是一片。

居民陶阿姨大女儿说,“疫情期间,我和妹妹被封控在外区,母亲一个人住在梦花街,我们天天牵挂着她,一天不知道要打多少个电话给她……我们都盼着快点搬家!”经过此轮疫情考验,居民对搬出旧居、搬进新家的愿望更为迫切。

6月,在上海恢复常态后,黄浦区旧改工作迅速重启。梦花街的居民终于“花开梦圆”,带着美好憧憬拥抱新生活。


结语

  回眸上海30年旧改的伟大历程,从改造方式和改造对象而言,上海三十年旧改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92-2000年):“拆旧建新”的危棚简屋改造; 第二阶段(2001-2016年):“拆改留并举”的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第三阶段(2017-2022年):“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成片历史街区更新。


 30年间,旧改重心不断调整。从最初启动实施“365 危棚简屋改造”,到2000年启动“新一轮旧区改造”,到2019年提出5年内基本完成手拎马桶家庭房屋改造,乃至今年提出“两旧一村”改造任务(零星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城中村改造),不懈推进,不断超越。


30年前,上海中心城区旧改始于黄浦区斜三地块,30年后,黄浦区建国东路最后2个街坊征收生效,为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画上句点。始于焉,终于焉,这极富象征意义的细节,不仅让人看到30年旧改的“难上加难”,也看到30年奋斗的有始有终。

< 热搜沸了!“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不必过度解读 返回列表 劳动合同约定工资中包含加班费是否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