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你心理的那个“支点”---浅议“锚定效应”在法律服务中的价值
来源: 作者:符天山 时间:2023-03-30

锚定效应,1974年,心理学家阿莫斯·特维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锚定效应”的概念,他们在经典的“幸运轮”实验中发现当人们在某一个位置或者阶段下锚,其内心变动的范围就会受锚的影响,先前下的锚的位置几乎决定了最后的结果。

锚定效应呈现的是人们思维运作中的一种认知规律:当人们在不确定状况下做判断时,极易受到初始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判断偏差。

案件调查、审理中的“锚定效应”

即使是号称公平公正的法官,也难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德国科隆大学的研究者邀请了19名德国刑事法庭的法官,并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阅读相同的案件,只是检察方向法官提出的处罚请求不一样:一组法官看到的惩罚请求是监禁2个月,这相对被告的罪行来说太轻了;另一组法官看到的则是监禁34个月,这一惩罚则过于严厉。

尽管法官都认为检察方的量刑请求不合理,但他们做出判决时依然受到了检察方的影响。检察官请求监禁34个月的那一组,法官判定的平均监禁时间是28.7个月;而检察官请求监禁2个月的那一组,法官判定的平均监禁时间只有18.78个月。

后续的研究发现,不管法官的经历是否丰富,他们都会受到检察官诉讼请求的影响。这就是“锚定效应”在发挥作用,而且,这一效应不仅会影响法官的判断,还会左右辩护律师的判断及其提出的要求。

随着中国当代典型刑事冤案——佘祥林案、杜培武案、聂树斌案、张氏叔侄案、呼格吉勒图案等冤案的曝光,这一系列案件以其冤情的重大性、洗冤的巧合性引发学界的持续探讨。

众多刑事冤案都摆脱不了几大固有现象:刑讯逼供,怠于收集对犯罪嫌疑人有利的证据,忽视、隐瞒甚至篡改对犯罪嫌疑人有利的证据,公检法三部分合力将本是疑点重重的案件最后落实为一桩“铁案”,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进行有罪推定等。

法律人在同情冤案当事人不幸遭遇的同时,更是从制度设计、法律规定等方面不断反思冤案形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但这种反思更多集中在实然状态的层面,较少有研究是从实然状态背后的思维认知层面进行分析,换言之,目前对刑事冤案的研究缺少对思维认知层面进一步的追问。

缘何“刑讯逼供”不断地重复上演?这些行为背后是否存在某种共性的思维认知定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典型的法律思维问题。

20世纪以来,认知心理学在人类认知活动的偏差和错误这一领域取得了声誉斐然的研究成果。从微观上对过往刑事冤案的研究中发现,“锚定效应”成为侦查过程中的“刑讯逼供”的推手。

换句话说,案件出现之后,司法人员需要迅速展开侦查活动,勘测现场,走访排查重要嫌疑分子。侦查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很容易就案件事实或作案人员形成先期的初步判断。这些判断的形成,或基于对现场情况和相关案情的分析判断,或基于与嫌疑人接触时的感觉和印象,本无可争议,甚至是办案所需,因为可以方便为后续的侦查工作提供方向、制定计划。

但是,若办案人员的思维一旦被相关线索或部分信息锚定,极为草率、轻易地认定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既是真正的凶手,接下来为证明这一预判的正确性,就会采用“刑讯逼供”等极端手段获得口供。

几年前无人不知的张氏叔侄冤案,二人均在一审开庭中否认涉嫌实施强奸杀人的犯罪指控,并提出原有罪供述系因受到刑讯和诱供所致,请求宣告无效。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审判委员会在讨论案件时,也注意到了证据疑点和证据瑕疵,但最终还是按照有罪推定的思路。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似乎成为二审民商事案件办案法官优先选择的结案方式,不少二审法官在接到一审卷宗后,通过浏览上诉状和一审卷宗,遂即做出"维持原判"的初步判断,二审法官似乎存在着某种"维持原判"的冲动。根据"锚定效应"的原理,人们在对不确定情形作出判断时,总是过分倚重最先接触到的信息,最先获得的印象、估计、数据、信息等就如同一艘船抛出去定下的“锚”一样,在随后的决策过程按照“心锚”行事。

咖啡烫伤巨额赔偿案,威廉·庞德斯通所著的《无价》中有这样一则案例:Liebeck(老太太)坐车到M店汽车快捷窗口买咖啡,当老太太将咖啡夹在双膝之间正准备加奶、加糖时,弄洒了咖啡(画面请自行想象...),并花费1.1万美元医疗费用于多处皮肤移植,老太太要求M店赔偿2万美元,M店驳回并报价800美元。而老太太的律师Morgan在庭审中,对陪审团使用了近乎催眠的技术,最终,陪审团判给老太太近290万美元的赔偿。

这所谓的催眠便是利用了锚定效应,该案中原告律师所使用的锚定效应起作用的方式有如下解释:

   1.“要的越多,得到的越多”初始要价10万与100万对陪审团的心理预期影响天差地别;

 2.律师在庭审中索要的赔偿是这么表述的:“将1-2天的全球咖啡销售额赔偿给受害者”,“1-2”天的要求在陪审团的眼里似乎并不过分。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锚定效应”。

图片1.jpg

中杯效应:对一般人而言,小杯咖啡即可满足需求,但很多人会受大小杯的映衬,进而选择了中杯



图片2.jpg


时装店的营销策略:天价包包很多时候并不是用来卖的,而是用来反衬其他商品价格的可接受性



图片3.jpg


肉夹馍:将有吸引力的字眼放在前面更能引人注意。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在心理学家看来,每个人的行为和决策也都有支点,找到那个最容易撬动心理的支点,就能改变自己,改变别人。


参考文献:

1、锚定效应:法官裁判思维的定势及其偏差控制——以二审民商事维持原判案件为视角(刘冠华,张培培)

2、刑事冤案中的锚定效应探究 (刘新慧)

< 工期纠纷中合理工期如何确定(三) 返回列表 试用期内试用不满意就可以解除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