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犯罪?
来源: 作者:符天山 时间:2023-11-16

01什么是犯罪心理学?

每天发生的各种杀人、强奸、诈骗、盗窃等案件。这种邪恶来自何方?是自私的基因还是残酷的本性?是贫穷、利益争夺、人际冲突而引发?还是个体单纯的偏执、挫败的反抗与报复、贪婪与欲望所致?
这就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的对象: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以独特的视角,以微观的视野来剖析犯罪人的认知、情感,犯罪动机与犯罪人格,为预防犯罪、打击犯罪与罪犯矫正贡献专业力量。


02什么是犯罪?

犯罪是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犯罪人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无行为无犯罪”、“主客观相统一”等已经成为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


03犯罪动机与犯罪人格内在是如何互动的?

1、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与支配下发生。2、犯罪行为是剖析犯罪心理的基础。3、犯罪行为的性质由不同的犯罪心理状态决定。

04犯罪动机与犯罪人格有何内在联系?

犯罪动机与犯罪人格是犯罪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心理动力。
1、犯罪动机是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力量,包括意识到的犯罪动机(清晰的动机)和未意识到的犯罪动机(潜意识动机)、常态动机(贪利型动机、情绪-情感动机、权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与异常动机(智力障碍、性变态、人格障碍、精神病者动机)。2、具体来说,与犯罪动机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有:生理驱动力(如性欲、饥饿、痛苦等)、需要(如金钱欲、名誉、地位等)、消极情景诱因(如挑衅、诱惑等)、错误的认知观念(如消极的价值观、犯罪思维模式)、不当的强化(如行为人实施的或观察到的错误行为得到赞许、奖励或免于处罚),其中个体的需要是犯罪动机的核心成分。3、犯罪人格是犯罪人或潜在犯罪人所具有的反社会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人格,反社会行为倾向的身心组织。
行为人的人格由需要、动机、价值观为核心的动力系统与以性格、气质、能力为核心的特征系统组成。

05是否存在天生犯罪人?

1859年,英国生物科学家达尔文,其成名作《物种起源》中的核心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漫长的生命进化,人的本性对犯罪的解释,又有着怎样的体现呢?
龙勃罗梭,一个犹太医生,19世纪实证犯罪学家、精神病学家、刑事人类学家。在担任军医、精神病院长与监狱医生的工作期间,他观察测量了3000多名精神病人、杀人犯的人体,并解剖了一些杀人犯的头颅。发现他们具有一些较低级动物的特征。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学说:犯罪人中66%是天生的犯罪人;犯罪行为是原始返祖的现象;犯罪人是现代社会中原始的野蛮人,是变种的现代人;犯罪具有家族的遗传性。龙布罗梭指出天生犯罪人理论在身体特征方面的表述还有有突颚、大耳、三页鼻(鼻端被明显地分为三瓣儿)、嘴唇多肉外突等十八个方面的特征。

640.png

(杭州纵火保姆莫焕晶:说的是我吗?)


龙勃罗梭将犯罪人分为四大类:天生犯罪人、激情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与机会犯罪人。天生犯罪人的观点遭受众多学者的反对,其在1893年的《犯罪人论》中将66%比例修正为33%。
1978年,荷兰奈梅亨大学的医生布伦纳,对家族的犯罪遗传的研究:X染色体中的基因缺陷(单胺氧化酶A),参与许多神经递质的代谢,活性不足,导致个体调节作用失灵。常见表现是:酗酒、吸毒、易怒及其他危险行为。


06暴力犯罪是热血、冲动,那么“冷血杀手”又是什么情况呢?

20世纪90年代,神经犯罪学的发展:1、犯罪基因,“战斗基因”基因缺陷;2、神经介质中的血清素是一种情绪刹车阀;3、杏仁核/海马体:恐惧功能中心,杏仁核活性低,恐惧感、罪责感及识别他人的痛苦能力降低或消失。4、前额叶/纹状体:人的本能贪婪欲望的启动中心。纹状体高度激活,贪婪性犯罪动机强烈。常见的掠夺性犯罪,如诈骗、欺诈、职务犯罪等。5、性犯罪:雄激素功能异常,性唤醒水平增强。反之,雄性不足、容易导致自卑、仇恨,而实施虐待等变态动机犯罪。
总之,犯罪人的行为发生是:生物、心理、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天生犯罪人”是人类进化留下的一副毒药,那么,爱是唯一的解药。

640 (1).png

640 (2).png

(黄勇利用上图自制的“木马〞诱杀17名青少年)


07精神分析与犯罪行为是假设还是循证?

精神分析是19世纪末,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在治疗精神疾病的临床实践基础创立的一套病理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以潜意识、性本能为基本研究对象。
(一)精神疾病(创伤与压抑力量指向内心世界)与违法犯罪行为(创伤与压抑力量向外部世界宣泄)的力量同源。1、个体犯罪者出于安全感或者归属感的需要,主动加入犯罪团伙。2、人格内部的冲突(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为了及时快乐满足是本我的需要,犯罪行为就会发生。在人格结构中的本我隐藏着“生本能、死本能”。死本能代表破坏与毁灭的力量,它要求恢复无生命的状态。向内如自杀、受虐。向外如暴力犯罪,以及隐蔽的贪污、诈骗犯罪。
(二)自卑与犯罪。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立者,其代表作《自卑与超越》。他认为遗传与环境没有强迫性的力量,犯罪行为是在“自卑与补偿”“追求优越”的持续活动中产生的。认为犯罪是为了克服自卑而进行过度补偿的结果,称为犯罪权欲说。
1、父母的教育过于严厉、冷酷无情或者放纵、娇惯容易形成自卑。如强奸行为,是为了克服自身男子气概(性能力)不足的内心恐惧焦虑。
2、追求优越,如大量的贪污受贿犯罪。
3、自我防御与犯罪。犯罪者会使用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投射作用、认同作用,掩盖和抵消罪恶感。如偷车只是借用而已;实施暴力是正当防卫;偷窃是被偷的人非常有钱;强奸犯认为是被害人同意的;总之,认为犯罪行为是别人的错误导致的。认同犯罪的示范作用,往往与犯罪人的过往挫折经验有关,所谓信命、不信法,而相信那些侥幸得逞的犯罪人。

640 (3).png

(白银连环案,高承勇强奸、侮辱尸体,11名女性被害)


08犯罪与脑神经功能异常相关?

640 (4).png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脑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在犯罪起因的探索中形成了具有鲜明自然科学特征与时代特点的神经犯罪学的观点。

前额叶皮层与攻击性犯罪。多项研究结果提示,前额叶功能异常与攻击及反社会行为相关,特别是局限性眶额皮层的损伤与攻击性增加密切相关。
杏仁核与攻击行为。杏仁核位于颞叶,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觅食、防御、攻击、情绪反应和生殖行为等与物种生存相关的功能活动。杏仁核受损的个体,无法准确识别他人的恐惧表情,使个体对他人的社会评价功能受到影响,很难学会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神经心理学调查发现,76%的攻击性犯罪人的额叶与颞叶存在功能障碍。
(典型案件一:德州塔楼狙击手-查尔斯.惠特曼,美国校园枪击悲惨案,导致惠特曼自己等17人死亡,杏仁核被肿瘤压迫,无法控制冲动。典型案件二:获得性恋童癖-美国收集色情杂志的难教师,恋童癖的他,前额叶皮层被肿瘤挤压变形,无法抑制的性冲动。)

640 (5).png

(北京大兴灭门惨案,李磊砍死一家6口人)
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众多因素,包括个体心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具体包括:个体的童年经历、家庭养育环境、接受的教育,并形成的自我人格特质;以及贫困、失业、文化差异、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都可能增加犯罪的风险。
希望通过本文对犯罪者犯罪原因的探究,以便更好地理解犯罪人的心理,事前做些预防和应对,减少犯罪的发生,避免犯罪的伤害。

参考文献:《犯罪心理分析》  刘建清 著


< 知青按政策回沪,就能作为同住人享受征收补偿利益? 返回列表 浅谈物业服务合同纠纷 >